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每年中國約有54萬人在院外發(fā)生心臟驟停(OHCA),而其中僅有不足1%的患者因為獲得了掌握心肺復蘇技術的公眾施救者或醫(yī)護人員的及時救助而存活。因此,向公眾推廣普及急救技術,讓更多的非醫(yī)學專業(yè)人士愿急救、學急救、能急救,是醫(yī)護人員在工作時間之外義不容辭的職責。
11月20日,我院重癥醫(yī)學科醫(yī)護志愿者走進四川文理學院開展“急救技術進校園”活動,幫助該校師生了解及掌握心肺復蘇術,增強應對突發(fā)事件,提升現場自救互救的能力。該校師生代表300余人參加了培訓。
活動中,重癥醫(yī)學科醫(yī)護志愿者向同學們講述了猝死的流行病學以及現代復蘇術的發(fā)展歷程,闡明了掌握應急知識、開展應急心肺復蘇的重要意義。然后從發(fā)現患者、判斷患者意識和呼吸、尋求幫助、呼救、觀察患者體位,到胸外按壓、開放氣道、人工呼吸等搶救流程進行了詳細講解。同時,利用模擬人現場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、心肺復蘇、人工呼吸、包扎等急救技能。
演示結束后,重癥醫(yī)學科醫(yī)護志愿者們與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,邀請學生們上臺進行現場模擬操作,“手臂要垂直”“按壓時不要太快,用手掌根部按壓”通過手把手耐心細致的指導,學生們很快掌握了急救措施要領,動作逐漸規(guī)范正確,直至操作成功。
通過專題演講和模擬練習,讓在場師生聽到、看到、做到基本生命支持,助力青年人成為公眾施救的生力軍。體驗結束后,現場師生們紛紛表示,通過這樣的學習和實踐演練,獲得了很多的急救常識,在提高自救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救助他人的能力,受益匪淺。
什么是心肺復蘇術?
心肺復蘇術又稱CPR,就是當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臟驟停時,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進行搶救的一種技術。當人在心臟病、溺水、車禍、藥物中毒、高血壓、觸電、異物堵塞時都會導致心跳驟停,呼吸停止,均可用心肺復蘇術來搶救。
在心跳呼吸驟停后4分鐘之內開始正確的心肺復蘇,8分鐘內開始高級生命支持者,生存希望大。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是4分鐘,現場及時開展有效的搶救非常重要,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掌握心肺復蘇技術。
心肺復蘇、人工呼吸步驟如下圖
步驟和方法
1. 判斷意識。輕拍傷病員肩膀,留意病人意識是否清晰。呼叫場館內的急救人員拔打急救120
2. 將心肺復蘇模擬人平臥在平坦的地方,急救者跪在病人的右側,左手放在心肺復蘇模擬人的前額上用力向后壓,右手指放在下頜沿,將頭部向上向前抬起
3. 人工呼吸。搶救者右手向下壓頜部,撐開模擬人的口,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,用雙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,用中等的力量,按每分鐘12次、每次800毫升的吹氣量,進行搶救。
一次吹氣后,搶救者抬頭作一次深呼吸,同時松開左手。下次吹氣按上一步驟繼續(xù)進行,直至模擬人有自主呼吸為止。
4. 胸外心臟按壓。搶救者在模擬人的右側,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,右手掌壓在左手背上,兩手的手指翹起不接觸模擬人的胸壁,伸直雙臂,肘關節(jié)不彎曲,用雙肩向下壓而形成壓力,將胸骨下壓4厘米至5厘米(小兒為1厘米至2厘米)
心肺復蘇術注意事項
第1步:讓心肺復蘇模擬人仰頭,使口腔、咽喉軸呈直線,防止舌頭阻塞氣道口,保持氣道通暢。
第2步:吹氣不宜過大,時間不宜過長,以免發(fā)生急性胃擴張。同時觀察模擬人氣道是否暢通,胸腔是否被吹起。
按壓部位不宜過低,以免損傷肝、胃等內臟。壓力要適宜,過輕不足于推動血液循環(huán);過重會使胸骨骨折,帶來氣胸血胸。
(重癥醫(yī)學科)